屹于高山 横鹜星川 滁州中学校友卜智勇教授专访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5/8

人物简介

卜智勇,男,滁州中学1989届校友,四川大学物理学学士、四川大学核技术与应用硕士、东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殊荣。

 

2008年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两天后,中科院下属微系统所参与救灾的申请迅速获批,翌日研究员卜智勇教授率十四人专家团队自上海搭乘专机,动身赶赴深陷毁荡的北川县,面对余震、瘟疫、泥流飞石、堰塞湖溃坝风险以及资源极度匮缺等种种威胁,跋涉过形势险峻的震后山地,将总重近一吨的设备组件背上一座又一座山头,从挥锹动铲挖土打桩开始,他们亲手在荒岭上竖起了宽带无线通信基站。面对母校的采访,当被问及最感意义非凡的科研成就,卜智勇教授依旧不假思索谈起2008年请缨赴川跑遍灾区的经历。该团队自主研发的4G核心技术使远程视频即时回传和多地共享得以实现,通过分布各处的肩背式移动终端,抢险施救工作被直观呈现到指挥中心视野内。

始于1995,自青年时期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研发,卜智勇教授在从业岁月里几乎完整见证也引领了我国通信领域白手起家而后来居上的历程。几十年间急起直追,走向世界又卓立于全球的中国通信人,大概无法忘怀北川山顶那些凭双手从泥地里建竖起来的简朴基站。

01、 回望青春成长的足迹

这次访谈从母校开始。卜智勇教授口吻自信果断而风趣直率,回溯高中时代尤其轻快,提及师长时,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青春回忆。

——有哪些特别的课堂或校园生活片段,让您至今难忘?

“教学楼一层第一间课室,与办公室相距一道斜坡,上课铃打响,远远望见田老师板着面孔踩下坡道,户外玩闹的学生便鱼贯逃窜入教室。”回忆起这样的场景,卜教授说到:“田老师是我们数学老师,她讲课很认真,要求很严格,有点严肃,但其实现在想那种严格的要求,是对我真正的关心。”值得高兴的是,即便远隔重洋,那位严谨负责的长辈至今仍与他维系着温暖长久的情谊,“

   “严格”这一评价被反复加到师长们身上,卜教授不无感慨:“我们那时候很多老师都比较严格,班主任朱老师还常常家访,当时的我们对此多少有些忌惮,但今天再回首,真的要感谢他们一丝不苟的培养,我们那一代人不像现在社会上机遇这么多样,老师们的严厉要求推着我们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可以说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这位自嘲“爱耍小聪明“,热衷在老师写完题目前就举手抢答的机敏少年,以禀赋与努力为划桨,信念坚定地驶往曾经憧憬的航向,举步跃进科研之槛,其后远赴作为信息通讯领域一个时代高地的芬兰诺基亚进修,怀着学问与使命返乡,在我国通信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打开了他的宏愿和理想。

02、 科研之路的坚持与奋斗

——您还记得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向往IT世界?

“要说契机,滁州中学当时已经有机房了,在实验楼顶层。”

“当时小型机还很稀奇,我们学校机房就有小PC机,学校也会组织我们上机。虽然不是必修课,但老师会教小程序,我记得当时还编小飞机,感觉很好玩。那时候就觉得计算机是先进工具,会给未来很多方面带来便利。”

——在追求科学梦想的路上,一定遇到过许多挑战,能否分享一两个特别难忘的瞬间?

回顾重荷,卜教授在沙发里稍稍调整到松弛的姿态,变得更加健谈,分享了两件事。

一是接到新型电子对抗系统的任务。“被这个课题困住很久,后来中科大的王东进副校长给了我启发,想到让对方看得见却看不清的方法。”二是接到芯片方面的任务。“当时也是卡脖子工程之一嘛,任务比较迫切。最后我从传统的活字印刷术里找到思路,大大提高算力,在国内是最先进的方法,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这两件事有个共同点,就是要有创新思维,才能带来本质性的技术突破。”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什么让您能够坚持下去?

“是靠着毅力,还有使命感吧。艰巨任务交给我,是国家的信任,是压力,也是责任,真的做成了也是很骄傲的。”

聊起本行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由2G升级向4G的探索与竞争中,我国崛起后占领了全球700万基站的大半壁江山。

更令他引以为傲的是我国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备,全面囊括手机芯片到通信设备、光通信、电信运营及至手机终端,有最尖端的通信专利,有最“激进”的5G网络建设计划。

至于6G,教授踌躇满志地介绍,5G阶段的积累正有助于在6G技术上应用太赫兹频段,中国科研机构在太赫兹频段上测试数据传输,取得了全球最快速率。

——这些年来,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奋斗,给您带来了哪些人生的感悟?

“感谢好时代,这二三十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卫星星座……每一个浪潮,每一个节点,可以说我们都亲历且赶上潮头。”教授想了想又补充道,“平台很重要,中科院这个平台鼓励创新,你有想法,哪怕刚萌芽,都能得到支持。个人才智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03、专业视角与人文关怀

——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中,您和团队所开发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否分享那段时间里,科技如何帮助人们战胜困难的具体例子或故事?

“在救援中,我们的系统主要起到了可视化指挥的作用。当时科技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例子很多,比如唐家山堰塞湖,那上面很危险,上也上不去,假使坝体裂隙,如何决策调度将关涉到下游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的技术主要帮助监测及多地实时共享。”

扎营山野席地而卧的日子,很长一段时间里,卜教授的团队以随身干粮充饥,余震依旧频繁,水源紧缺的窘境迫使他们接连数周无法洗漱,队员昼夜轮值,以确保信号二十四小时稳定畅通,穿过泥石流频发地段登上山顶维护基站设备亦为常态,随战线拉长,疲劳也开始威胁健康,在上级勒令换班休整前,无人自愿撤退返还上海。

4G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投入使用后,军警、消防、医疗防疫等抢险救灾单位很快成功回传了现场资料、图片乃至实况转播,指挥中心得以纵览全貌,与各界专业人士的远程交流协作也从而便捷无阻。高速互联通道就此重启,穿梭灾区的媒体工作者再无需赶赴后方市镇传输稿件,凭借科研团提供的终端,就地即可发布第一线新闻报道,随着网络复苏,外界洪流般的声音终于再度开闸,涌向信息孤岛上焦灼等待援助的受难民众。

——那次经历对您个人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它是如何让您更加坚信科技需要服务于人类社会的?

“5·12”大地震过后不久,4G的蓝图尚在热烈绘制中,当年他就大胆预言,如果通信能与其他传统产业结合,例如工业、农业、国防等,必将开辟出许多大有可为的新空间。

“我觉得当今这个时代,把星座定义成一个通信星座,就太 low 了,我要把它定义成一个数据源,想象我站在上帝视角俯瞰,获取众多卫星,这么多卫星就能搭载不同的载荷,就能获取真实的数据,遍及几百公里,上千公里。这个理念绝对是最最顶尖的,虽然这个设想还不完全。”

话题指向第六代通信技术标准,即6G,以及相关“千帆星座工程“,“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除了算力难题,最缺乏的就是数据源。还有,我们现在的数据源,互联网数据也是带有情绪性的,很多是人造的,人往往无法做到客观真实,而山川、大地、气候,才是最真实的数据源,对于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人工智能领域较量,最真实的数据源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将来数据源配合一些有效的人工智能算法,会改变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通信功能。“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最让您兴奋的发现或挑战是什么?

“我们的工作以卫星和空中为主,我个人的研究领域是组建一个大型星座。”我国千帆星座项目始创于2023年,规划由三代卫星系统实现两个建设阶段,从最初向中国暨一带一路域内陆地与近海范围提供服务,展开多业务、多层组网部署,以达成全球星地融合的目标。星座规模是星座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得规模者得天下,作为强劲对手的Starlink令他极为关注,这片由美国私人太空服务公司SpaceX发射的卫星群6年间飞速膨胀,以超过3500颗在轨卫星数量暂居榜首,而太空中的黄金轨道极为有限。“我总有一天会超越他。”

04、 给青年学子的寄语

作为值得尊敬的长辈,成就丰硕的科研专家,卜教授同样也是我们的校友和学长,对于后辈满怀好奇的疑问,他耐心给予了解答……

 

——学弟学妹们很好奇“超脑”是怎么养成的,您能否聊聊在高中时期是如何学习的?您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或技巧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

“如果可以再回到高中时代,我想我应该更会、更善于学习。”

和很多过来人一样,夙慧且看起来读书时代一路顺利的教授也发出这般的感慨,并且坦诚自己在学习上“也是慢慢开窍的”。而今他总结出的方法可谓化繁为简,又或者大道总是至简。

“归纳总结在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学习也好,现在我们做项目也好,一定要有复盘的习惯,无论成败都要回顾。第二个就是要学会抓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抓住重点再举一反三,比闷头做题强。”说完最后一句,又自嘲了一句,“我们那时候傻乎乎的,还互相比谁做的题多。”年少时的懵懂已然走远,希望后辈们少走曲折弯路的心愈益鲜明。

——高中生活非常繁忙,您能分享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吗?

“建议每天抽出半小时静思,打坐,或者体育锻炼,总之就是一定要有让头脑放松的时间。游泳,打乒乓球之类的锻炼都很合适,学习是需要体力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

卜教授似乎避开了硬性的管理问题本身,而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如何让时间更有效地被利用,让人在张弛有度中学会真正的努力,这是教授如今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弟学妹们发自深心的爱护。

——对于怀揣梦想、渴望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学弟学妹们,您有哪些贴心的建议?

“高中阶段就要学好语文和英语,语言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很容易被理工科学生忽视,将来你们会明白交流的重要性。我就很后悔没有小的时候把《论语》什么的都背一背。”

“上了大学一定要学好物理和数学,这是根基,学好这两门再往上读研读博做研究,才能走得扎实。”

“将来选择奋斗目标,最好能看准朝阳产业。”

卜教授给出的回答真诚而实在,像个大家长一样切实地为学弟学妹们的前途考虑。正如前一天在回答同学关于专业的提问时那样,充分肯定少年闪耀的志向,也坦承现实考量因素,让理想主义接了地气。

 ——在这条不平凡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我认为爱国报国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质,可以说我所做的很多研究项目,都源于此。一个人如果没有高一些的理想,可能也走不了那么远。”

教授坚定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伟大的时代和多变的世界,青年学子应该如何保持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信念是一种力量。”卜教授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又忍不住解释了两句,“世间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坚持信念有时就能聚合很多好的缘分,做成很多事”。他强调,也许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后辈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这句话里的深意,但是他仍然希望将这句话传递给他们,也许将来他们能真正懂得这句话。

教授在采访中几次戏谑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热情应该正是他身上熠熠闪光之处,而光源之所在他已倾情告知,正如前一日讲座结束后被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少年围绕求教时,他所展现出的莫大热忱和耐心。也许在他眺望的视域里,未来会有无数闪光的星追随而来,更超越而上。(作者:文/浦玲 图/张凯 编辑:古鹏)

     

滁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同乐西路99号

技术支持:滁州市华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